新昌信息网

一个人越来越优秀的秘诀,就这两个字

2022-12-03 19:33:00

海外虎牙直播充值平台

文/南城小知了

图/来源网络,与文无关,侵删

沈从文说,读书,是门槛最低的高贵。

读书,是成本最低的人生投资,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。

有人将读书比作攒钱,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每天十几页,一周或是一个月读一本书,可能看不出什么效果,但是坚持下去,长此以往却能大有收获。

就像宋代理学家朱熹说的那样:“为学之道,莫先于穷理;穷理之要,必在于读。”

一个人只有通过读书,才能真正明白事理,不断学习、精进,明白自己、明白世界。

人们常说读书改变命运,其实,读书能改变的,是人的心态、命运和圈子。

读书改变心态

写下《我与地坛》的史铁生,是我国文坛著名作家,就连莫言都称赞他说:“中国作协即使只养着一个人,那也该是史铁生。”

小时候的史铁生,不仅爱好文学,体育也非常好,特别擅长80米跨栏,只要参赛就必定夺冠。

18岁那年,史铁生响应号召参加上山下乡,但恶劣的环境和繁重的农活,让他的先天性的脊柱裂病变,21岁就彻底瘫痪。

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:“活到最狂妄的年纪,却残废了双腿。”

失落、绝望,自暴自弃,幸好他还有母亲陪伴在身边,还有文学,有着一群因为热爱读书、热爱写作凑在一起的朋友。

当年,余华、莫言、刘震云等人受邀去辽宁文学院讲课,为了欢迎他们,辽宁文学院的人特意举办了一场足球比赛。

莫言、余华和刘震云到史铁生家要带他一起去踢足球,这自然遭到史铁生母亲的反对,但余华他们说办就办,扛着史铁生和轮椅一起上了火车。

到了赛场上,他们让史铁生担任守门员,还告诉对方:“史铁生的身体虚弱,不小心踢中他,很有可能就要了他的命。”

一场比赛下来,对方根本不敢射门,胜利自然毫无悬念,这场球赛让史铁生的心情大好,因为这是他生病之后,第一次参加球赛。

可是,苦难从未停止,一直守护他的母亲病逝了。在病痛中挣扎的史铁生,开始写作,他将感悟写成小说,在1979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《爱情的命运》。

1981年,30岁的史铁生被一场肾病打倒,熬过病痛的他,又接连创作《奶奶的星星》《命若琴弦》《合欢树》等多达30多部小说。

通过读书和写作,不仅让他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,更让他收获了爱情。

后来的他被尿毒症折磨,却仍然说:“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,任何人都是一样的,虽然我遭受了痛苦,但是我感受了幸福了!”

当朋友们一起去探病,他坐着轮椅去厨房炒菜做饭,留大家吃饭。

史铁生活在痛苦中,他的文字却积极健康、温暖向上,读书带给他更深厚的思想,对人生更深刻的感悟,也让他拥有更乐观坚强的心态,面对人生中一切不如意。

正如杨绛先生所说:

读书好比串门儿——“隐身”的串门儿。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,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,也不怕搅扰主人。

每一本书,都像一扇通往其他世界的大门,想去哪里,想何时去,都由自己决定。

人的生命有限,经历也各有不同,但书中的点滴知识和道理,都可能成为改变心态的隐藏钥匙,滋养内心,让一个人重新获得力量。

读书改变命运

最近余华火了,因为参加了一档读书节目——《我在岛屿读书》。作为外景纪实类节目,节目没有走娱乐路线,而是邀请著名作家余华、苏童、诗人西川以及年轻的短视频博主房琪,在南方的小岛上开设书店,平时经营,偶尔也坐下来谈谈自己对文学著作的阅读心得。

无论是从嘉宾还是讨论内容来说,都相当文艺和优秀,而余华的成名之路,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。

中学毕业的余华,没能考上大学,在父亲的介绍下,他成为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的一名牙医。

五年过去,余华的生活每天都是一个样:拔牙,再拔牙,那段时间里,余华一共拔了一万多颗牙。

后来,他发现文化馆的人上班很清闲,每天在街上“闲逛”,观察采风,余华也很向往这样的生活。

为了进文化馆工作,余华开始写小说。白天上班,晚上加班写,夏天的时候为了防蚊,他穿着高筒雨靴和牛仔裤,汗水淋漓,又怕弄湿了稿纸,只能把干毛巾缠在手上。

不知道怎么用标点符号,就买一本《人民文学》,照着学,反复投稿,收到退稿,再继续投稿。

1983年开始,余华的文字开始在《西湖》《青春》《人民文学》等杂志上发表,《人民文学》还邀请他到北京去改稿。

凭借两篇短篇小说,余华调入文化馆,从此,他的命运开始悄然改变,他不必再熬夜写作,而是名正言顺地用所有的时间读书写作,他读川端康成,卡夫卡,慢慢地,他成为先锋作家,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,与莫言等人成为同学。

1991年,余华在《收获》杂志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步长篇小说《在细雨中呼喊》,第二年发表《活着》,之后他离开南方,成为一名北漂,靠自己的笔生活。

有人说,余华是中国的“半个陀思妥耶夫斯基”,他们的父亲都是医生,他们都担任过公职,也都为了专心创作而辞职,他们都结过两次婚……

而莫言却说:“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。”

从不会使用标点符号,到成为名家大咖,余华在读书中成长,也在读书中获益,他的文字受到前代作家的影响,他的命运轨迹,也变得完全不同。

读书,正是对自己的投资,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,提高思想境界,在潜移默化中,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,慢慢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,改变自己的命运,让它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
读书改变圈子

林肯说:“朋友可以丰富人生。”

身处怎样的圈子,有什么样的朋友,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生走向。

沈从文出生在湘西,受限于当时的环境,他的成长和教育条件并不好,小小年纪就参军入伍,过着与文字毫无关系的生活。

他与其他士兵唯一的不同,在于读书和练字,通过练字,他获得了更好的职位,通过读书,他打开了视野,最终走出湘西,走向文坛。一路上虽然尝尽苦头,也曾四处碰壁,但凭借过人的学识,他被破格聘为大学教授。

学历不高、样貌一般又无钱财,即便如此,沈从文依旧通过读书,摆脱了曾经的圈子。

与他同龄的人,有些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,有些在生活的重压下颓丧、堕落,沈从文却凭借读书,成长为一个热烈却不失文雅的人。

见过他的人都说,他温文尔雅,说话声很轻,与一般人想象的湘西军人全完不同。

走进不同的圈子,也替换了他身边的人。

从满口粗话的大兵,到饱读诗书的同时代作家与文人,郁达夫帮助他度过缺钱的难关,徐志摩更是帮他出版小说,大力推荐。

沈从文的人生变化,从改变圈子开始,而改变圈子的根本,是读书。

同样因为读书、写作结缘的,还有余华和莫言。

1988年,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举办了文学创作研究生班,余华和莫言成为室友。

回忆曾经,莫言说:“当时我们真是能听到彼此喘气的声音,也可以听到笔尖摩擦稿纸的声音。”

但是,他们也会互相打扰。写作过程中,有时会停下思考一下,这时两个人相互对视一下,结果就全都写不下去了。

后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,莫言在两人之间挂上一个日历,挡住彼此的视线。

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至今,曾经的余华还没有成名,莫言却很欣赏余华:“余华写东西很特别,别人写树是往上成长,余华会写树的倒影。”

当莫言的作品饱受争议时,余华也会站出来为他辩白。

文学路上的好战友,人生路上的好朋友,大概就是余华与莫言这样的关系。

通过读书和写作,他们不断扩大视野,内心变得更加有开度,不断扩大圈子,结识更为契合的伙伴,拥抱更辽阔的世界。

有人说,爱读书的人,身上自带优雅。

他们做人做事更有底气,也显得更加自信。

只有自信的人,才能真的优雅。

宋代学者程颐说:“外物之味,久则可厌;惟读书之味,愈久愈深。”

一个人的样貌会随时光老去,一个人的力量会随时间衰弱,但一个人的学识和认知,只会随时间增长。

惟有读书,才是改变心态、改变命运、改变圈子的最优选择,聪明人都懂得,用读书投资自己,让书给人生插上翅膀,为灵魂留一片诗意的净地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新昌信息网版权所有